近三年来,在院党委、院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紧紧围绕科研这一中心工作,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全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使我系的科研工作稳步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2000年以来, 公开发表论文155篇,出版专著、教材19部,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6项。从《院科研成果汇编》看,文学院自1998年以来年科研成果数量连续五年居全院第一;2000—2002年,我系共申报各级科研项目44 项,获批18项,获批率达39.13%,科研项目申报数量、 获批数量均居信阳师院文科类前列。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思路清晰
文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始终将科研工作放到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认识,把科研工作当作中心工作之一来抓。尤其是在近三年,我们在提高全系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方面大做文章,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五个结合:
1.近期计划与远期目标结合
为明确科研工作的思路,把握全系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从宏观上,我们制定了《文学院2000—2002年科研规划》, 规划出文学院近三年的科研发展目标,并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在微观上对每年度、每个学科、每位教师应完成的科研任务也做出具体的规定。远期目标给人以感召力,近期计划给人以紧迫感,使全系教师,尤其是科研骨干在个人和学科的规划上既注意研究课题的系统性,更关注眼前的研究实效性。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目前,这个规划的目标基本达到。
2.重点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结合
力求做到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科研工作,以科研工作促进重点学科发展。我们借助文学院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院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以学校发展重点学科的契机,以重点学科的教师为龙头,充分利用两个学科的科研实力,注意挖掘潜力,明确方向,优化学术梯队,组织集体攻关,形成了以古代文学和汉语言学为中心的科研队伍。今年,我们又整合文学理论、现当代和外国文学教研室的部分老师,组成了新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拟申报第三个院级重点学科。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代汉语文字训诂、近古文学思潮、中国古代神话、大众文化管理等研究方向,每一个方向都带动了一批教师。 形成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科研方向为中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良好科研局面。
3.重点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引进结合
我们注重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人才。古代文学是我院重点学科,有5位教授、5位副教授。为提高这一学科的学历层次,增强科研实力,我们在原有一名博士的基础上又派出两位教师攻读博士,在已有1名硕士的基础上又引进了2名硕士学位教师,使该学科的硕士、博士的数量达到该学科人数的53.8%;汉语言文字学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士5人,5位硕士中有2位在读博士,今年又引进了1位硕士,使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数量达该学科人数的54.5%。雄厚的师资力量、较高的学历层次,为科学研究、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硕士点申报等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提高科研成果数量与提升成果质量结合
我们注重调动全系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早出成果、多出成果;鼓励教授、副教授在提高成果质量上多下功夫,多出精品。引导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鼓励青年教师从申报院级科研项目做起,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具备申报高一级科研项目的能力;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课题,我系所申报的科研项目数量 逐年增高。针对中文学科核心期刊数量较少的情况,鼓励老师提升成果质量,积极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后,不仅入围复印率大大提高,而且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仅2002年一年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 篇。2003年,我系在核心期刊发表和收到用稿通知者高达16 篇,出版专著3部,创历史新高。
5.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结合
教学和科研是互动的,科研可以推动教学的深化,教学可以激发科研的灵感。大学教师不搞科研,教学也是浅层次的教学。两门省级优质课程古代文学、现代汉语,两门院级优质课程古代汉语、写作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授课深受学生欢迎,科学研究的数量、质量也居中文系前列。我系通过紧紧围绕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的原则,取得了科研教学双丰收,三年来,我系完成省教育厅鉴定课题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 8 项,形成了全系教师教学、科研并进的好风气。
二、措施到位,保障有力
为了如期实现科研规划,确保我院科研工作有序、健康的发展,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感。
1.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制定了《文学院科研量化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科研成果量化办法用于各项管理之中。如职称评定工作,以量化的科研成果作为推荐晋升职称的条件,极大的减少了职称评定中的人为因素,化解了职称评定中的矛盾。经过多年来逐步修改完善,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科研评价模式。
2. 制定了《文学院科研奖励条例》
自1998年以来,我们对当年度每位教师承担的项目、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获得的科研奖给予相应力度的经济奖励。自2000年以来,我们每年都拿出2万余元作为科研上的奖励经费,加强了对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驱动力。
3. 制定了《文学院科研项目申报费、文印费资助办法》
我们明确规定教师所申报的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费和打印费均由系里支付,减轻了教师的经济负担,使得教师能够专心项目的论证工作,调动了广大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4. 将科研工作的实绩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
中文系规定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年度考核时,当年至少要独立发表两篇论文, 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推荐、 优秀教师评选、工资提前进档等也要考虑科研积累分值。这些措施的实施鞭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形成我系良好的科研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投入人力物力,完善科研设备
几年来,我们注意与出版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为教师的科研成果的出版、发行提供便利。同时,系里又专门从创收资金中拿出一定经费购买了一台复印机,并用资助一定数额资金的方式使每位教师购买了办公电脑,改善了教师的科研工作条件。
三、加强交流,激发活力
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占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1. 鼓励教师出去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
近三年来,我院平均每年派出学习、交流者达20人次以上。文学院规定,凡是有国家级会议邀请函且持有与会论文者一律准其参加会议,不限制次数。如徐伯鸿老师一年中就出席了3次学术会议。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使其学术视野更加开阔,其专著《诗情画境---中国古代“诗中有画”问题研究》受到了专家好评并已出版。他深有体会地说:“若不是参加学术会议,这本专著不会这么快出版。”对于踏踏实实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而又没有机会出去学习的教师,我系领导亲自为其寻找学术交流的机会。如朱庆福老师在文学院工作近20年,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但与国内学术界联系甚少,我们便主动给他联系高层次会议,朱庆福老师深受感动。同时通过参加会议,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研能力。
2. 积极承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
为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国内知名专家和同行接触的机会,文学院规定,凡文学院教师担任省一级以上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以上职务者,可以承办该学会的学术年会。陈伟琳教授担任全国高等师范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2001年我们成功的举办了全国性高层次学术会议“中国修辞学会学术研讨会”, 澳门和大陆的近40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王忠阁教授担任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已定于年内在我校举行。会议的举办既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也扩大了我校的影响,提高了我校在全国的知名度。
3. 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前来讲学,聘请知名专家做我系兼职教授
近三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郭豫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董琨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曼君教授等专家来我系讲学,前后达10人次之多。同时我们利用与武汉较近的地理优势,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建立广泛联系,尽可能地利用他们雄厚的科研资源,聘请其学术带头人做我系兼职教授,请他们定期来做学术报告,对我们的科研工作、学科建设给予指导。目前,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语言基地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汪国胜教授的具体指导下,重点学科建设、硕士点的申报进展较为顺利。同时在他们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我们申办了汉语言本科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重点大学相关教研室结成友好教研室的新路子,以期借助于外力发展自己。
从以上三年科研工作的回顾可以看出,我们的务实管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只是属于过去。面对我院申报师范大学的更高要求,面对兄弟院系在科研方面的大力度投入而且实力强劲的形势,我们深感压力很大,差距不小。比如,国家级项目还太少(只有1项),缺乏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科研方向还不够集中,各学科之间、每个教师之间科研工作的投入和成效还不平衡等等。我们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以往成功的做法发扬光大,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以上所说的不足。作到一个加强,两个保持,三个提高。一个加强即加强科研方面人力、财力投入的力度;两个保持即保持重点学科优势,保持科研成果的数量优势;三个提高即提高全员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提高科研课题的层次。通过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搞科研,力争出精品的良好氛围,把文学院科研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供 稿 人:李刚 |
发 布 人:李刚 |
审 核 人:李刚 |
供稿时间: |
发布时间: |
审核时间:2005-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