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一题目:天道酬勤-与导师们一起探讨科研之路
报告人:陆培祥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7日(周五)14:00
报告地点:理科楼连廊402报告厅
报告摘要:新时代的特点要求当代研究生必须成为中国特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优秀建设者,因此需要研究生导师彻底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即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养成善于总结科研工作中经验教训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从事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学术规范。为此研究生导师需要针对同一研究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导师的“导”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导师的不断引导,研究生的尝新意识、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领导能力得到逐步的提升。最后结合本人负责的华中科技大学强场超快光学研究团队,分析团队多年来培养学生的心得。
报告人简介:陆培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物理学、天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创新团队“激光技术与应用”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场超快光学”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现任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从事强场超快光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近600篇,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2016年和202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励。
报告二题目:分子高次谐波谱学研究
报告人:陈京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7日(周五)16:30
报告地点:理科楼连廊402报告厅
报告摘要:强激光场下分子高次谐波产生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分子结构以及电子动力学信息。目前,基于阿秒技术和高次谐波谱学,人们实现了对分子结构成像、电子和空穴的超快动力学探测、操控。本报告将介绍通过实验和理论结合对CO2分子高次谐波产生过程的研究。我们在实验上测量了不同激光强度和不同聚焦位置下的谐波谱,发现长路径和短路径谐波谱上的低能区域都存在一个新的极小值结构。在两种情况下其位置都不依赖于光强的变化,但长路径谐波谱的极小值在低光强下会消失。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发现短路径情况下该极小值结构来源于HOMO轨道与内壳层轨道之间的动力学干涉,其中内壳层轨道之间的耦合起着重要作用。而长路径情况下该极小值结构则可归因于内壳层轨道电子第一次和第二次返回轨道干涉导致的低能区域的谐波增强效应。我们的工作揭示了分子内壳层轨道及其耦合对高次谐波的重要影响,为实验上探测和操控分子的内壳层轨道电子动力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途径。
报告人简介:陈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强激光场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Physical Review Letter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分别入选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基础研究进展、201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3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和中物院科学技术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报告三题目:磁斯格明子材料与器件
报告人:杜海峰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7日(周五)14:00
报告地点:理科楼北楼507报告厅
报告摘要: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种纳米级磁性结构,具备手性自旋的特性。它因其高度拓扑稳定、低驱动电流密度、以及对磁场、电场、温度等多种物理场的可调性而备受研究者青睐。利用磁斯格明子独特的性质,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各种低功耗磁电子学器件的开发,包括磁斯格明子晶体波导、磁斯格明子逻辑门和磁斯格明子存储器。这些器件有望在未来的量子计算和信息存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尽管磁斯格明子材料和器件在理论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但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高质量器件结构单元的制备、磁斯格明子的精确控制和操纵等方面。本报告将重点介绍针对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以及磁斯格明子材料和器件的最新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杜海峰,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新型磁信息功能材料研究,面向当今数据爆发式增长对高速、低功耗、高密度的变革性磁存储器的重大需求,解决器件构筑所面临的拓扑磁性材料中存储基元种类单一、寻址过程不稳定以及操控电流密度高等基础科学问题,进而开发出具有完整功能的原理性拓扑磁存储器。相关成果在Nature Nanotechnology、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报告四题目:基于证据的教材微观分析策略
报告人:陈运保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7日(周五)16:30
报告地点:理科楼北楼507报告厅
报告摘要:报告基于教材一般理论和多种教材分析模式,介绍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教材章节分析方法——基于证据的教材微观分析策略,主要从教学内容结构分析、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教学目标概括等三个方面说明了分析思路,以方便教师准确、深入、完整地理解教材编写思想,奠定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础。报告也结合案例说明了教材分析对师范生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案例向物理教学论研究生提出了教材分析类课题研究的建议。
报告人简介:陈运保,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南省物理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成员,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库成员。研究专长:中学物理教材分析;教学策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成果曾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刊》、《物理教师》、《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核心期刊发表。
报告五题目:乔纳森CLEs理论在物理情景学习中的应用
报告人:汪志荣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8日(周六)15:00
报告地点:理科楼连廊402报告厅
报告摘要:作为当代美国教学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乔纳森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该理论倡导把个体的认知置于现实的物理场景脉络中,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新模型,为开展教学提供了富有实效的帮助和指导。本报告主要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以及与该模型相关的研究和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介,并基于对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理解,探讨乔纳森CLEs理论在物理情景学习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汪志荣,理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和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硕导,物理教师教育教研室主任,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点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团第九、十届秘书。研究领域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学史与物理教育、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史。承担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物理教师》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多次指导研究生获得“田家炳杯”等全国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报告六题目:非磁绝缘体中的声子热霍尔效应
报告人:李小康
报告时间:2024年5月18日(周六)15:00
报告地点:理科楼北楼507报告厅
报告摘要:声子是描述晶格振动的简正模能量量子,是一种电中性的波色准粒子,以及绝缘体中导热的主要载流子。由于缺乏电荷和自旋属性,传统观念认为声子无法与磁场发生直接耦合作用,因此在以往的热霍尔效应研究中,声子常被首先排除在外。但最近的实验发现却不断地冲击着上述传统观念,继非磁绝缘体SrTiO3之后,声子热霍尔效应已在多种绝缘体中被陆续报道,并吸引了众多国际著名理论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报告将主要介绍在非磁绝缘体SrTiO3、非磁单质材料黑鳞中的声子热霍尔效应实验发现、普适实验特征总结以及潜在内禀机理探索。
报告人简介:李小康,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科学设施—强磁场二期PDO试验站负责人。主要研究兴趣为:拓扑磁体中的反常霍尔输运现象(反常霍尔、能斯特、热霍尔效应)、绝缘体中的声子热霍尔效应。以第一作者(部分兼共同通讯)发表Phy. Rev. Lett. 2篇,Nat. Commun. 3篇,Adv. Mater. 1篇;主持国基金青年项目、博新计划、博后面上、湖北省博士后创新研究岗位等基金4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担任Nature(正刊)、Nat. Commun.等权威期刊审稿人,任Communications Materials(IF = 7.8)期刊编委。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