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网站首页> 学术交流> 正文

文学院学术报告二则

时间:2016-05-18 10:50:3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阅读:

上海师范大学齐沪扬教授来我校讲学

516上午,应文学院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齐沪扬教授在人文楼305教室举行做了题为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振平主持,文学院百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齐沪扬教授从中国境内语言的谱系分类、汉语的对外传播、现代汉语方言形成中的复杂原因以及汉文化对汉语形成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期间,齐教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汉语的近亲东干语的形成、发展过程,并指出东干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他指出影响汉语形成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汉字一统的作用、佛教的传入以及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进一步强调汉文化发展对汉语发展的重要影响。最后,齐沪扬教授与在座师生就汉语研究的广阔前景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齐教授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专业学识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齐沪扬教授与语言教研室老师座谈,就我校语言学科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齐沪扬,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上海市重点学科“对外汉语”的负责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教育部自学考试委员会“现代汉语”命题专家组组长,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新加坡教育部顾问。先后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近30种。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国恩教授畅谈“五四”

516上午,应文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国恩教授在贤林讲坛作了题为“21世纪视野中的‘五四’:历史的挑战与思想的出路”的学术讲座。文学院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沈文慧主持。

 

陈国恩首先回顾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指出“五四”运动本是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和参加的爱国政治运动,但很快转化成为一场影响深远、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由此形成了“五四”两大传统:政治革命传统和思想革命传统。紧接着,他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广阔视野中,阐释了不同立场、不同观念的人对“五四”的不同看法和多样化阐释。他指出,不同的历史观念反映的都是想象者所要追求的价值及目标,错综复杂的“五四”观勾画出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意义深远。他强调指出,一百年后的今天,“五四”提出的问题依然存在,“五四”思想文化先驱的思考探索依然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五四”?如何从过去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中来理解 “五四”,厘清“五四”的精神内涵?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回归“五四”语境,不能因为今天倡导传统文化而否定当年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二是要理性评估“五四”的当代意义。“五四”的激进性,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三是要从现代性这个具有普遍性的未来维度来凝聚和发展“五四”传统。讲座最后,陈国恩教授与师生分享了自己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并指出当代青年应把握好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多思考多实践,开阔自己的视野,成为国之栋梁。陈国恩教授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赢得了阵阵掌声。

陈国恩,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化、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政府奖励。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大学慕课《文学欣赏与批评》广受好评。

           (文学院  供稿)

供 稿 人:佚名 发 布 人:科研处 审 核 人:KYCKFK
供稿时间:2016-5-18 10:50:33 发布时间:2016-5-18 10:50:33 审核时间:2016-5-18 10:50:33
最新导读